Mar01

機能性紡織獨步全球,產品差異化翻轉夕陽命運

機能性紡織獨步全球

產品差異化 翻轉夕陽命運

    卓越雜誌359刊號 2016-03-01 文‧陳智文

「只有夕陽產品,沒有夕陽產業!」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(以下簡稱紡拓會)董事長詹正田堅定的說。臺灣面積不過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,登記有案的紡織、成衣廠卻高達四千多家,完整的上下游供應鏈,讓全球都無法忽視臺灣的紡織產業。
現在國際買主對臺灣優質的機能性紡織品已建立起「Think Functional Textiles, Think Taiwan.」的好印象,但在這波運動商機崛起之前,臺灣的紡織業曾經低潮好一陣子;那時候,講到紡織,就會跟「雞蛋水餃股」、「夕陽產業」等名詞連在一起。
正是因為曾經走過相當艱辛的一段路,如今的紡織業完全看不出傳統產業的刻板印象,相反的,瀰漫在業界的氛圍相當創新、積極、團結。

走過寒冬  果實更甜美

「那時候本來鬧哄哄的工廠,突然之間訂單銳減,變得冷冷清清。」詹正田回憶起八○年代中期後,紡織業面臨高工資、勞動力短缺等轉變,造成整個業界景氣低迷。
不僅如此,當時全球興起高科技產業,政府扶植勞力密集低的電子業,讓冷清的紡織業直接走入冬天,很多撐不住的廠商,在那個時候就被淘汰了。詹正田說:「這也是紡織業如今那麼團結的原因之一,大家是一起苦過來的嘛」!
冬天沒有那麼容易過去,當產業停滯之後,紡織業從上游的人造纖維到下游的染整不約而同地思考「該怎麼繼續營運」?
屋漏偏逢連夜雨,當時中國大陸等地也開始涉足紡織業,面對價格更低廉的競爭對手,臺灣紡織業者相當緊張。「左思右想之下,覺得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,會是一條新的路。」詹正田直言,「當時簡直是一樣一樣慢慢試」。
因為業者不放棄的精神,以及面對困難的韌性,臺灣業者做出各種具備差異化的商品,讓紗線或布,「不只是」紗線或布,還有不同元素在裡面產生「機能」。從早期的吸濕排汗,一路到三色紗、兩色紗,直到終於做出成績,再搭上全球運動風,才真正讓臺灣紡織業再現光明。
詹正田笑稱,現在許多產業擔心紅色供應鏈,其實紡織業早就已經經歷過一次,還從中悟出「獨特性與差異性,是競爭的主力優勢。」這樣的道理。不僅如此,「品質跟信用更是紡織業走過難關的重要因素。」詹正田分析,當國外買家向廠商下單,在交期內臺灣廠商的成品不但優良,甚至超乎買家的期待,「讓人放心把訂單交給我們」。

產業價值持續發酵

也因為良好的品質與信用,及舒服的合作經驗,讓NIKE、Adidas這些國際知名品牌與臺灣紡織業者的關係穩定並緊密,其他國家業者很難搶走臺灣業者的訂單。
機能性紡織品成為國際市場的主流產品,臺灣機能性布料領先全球的地位也已經確立,雖然現在有的業者股價能達到五百、四百元的水準,並不比生技、科技類股弱,但紡織業者卻不敢大意,兢兢業業的面對每一個創新的機會,所以,當看到智慧衣能有發展機會時,雖然需要跨界研發,紡織人也毅然決然的投入,期望好不容易重建起來的產業價值能持續在國際發酵。
「其實紡織業真的為臺灣貢獻了很多,無論是工作機會或是外匯數字,表現都相當亮眼,但跟科技業比,政府還是不夠重視紡織。」詹正田以韓國東大門為例,「現在國際客都知道要到東大門買衣服,那是因為韓國政府鋪天蓋地的宣傳,以政策帶領產業,結合影視、文創、外交,推廣設計、品牌、製造、銷售通路的完整產業鏈。」詹正田呼籲政府與紡織業者並肩打拼,為臺灣帶來更大外匯產值。